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媒体关注|我院学者探索生态利用雨水 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 2017-03-22   浏览次数 63

上海打造“雨水银行”巧用百亿元“天落水”,滨江沿岸绿色贯通中示范应用

  上海话把“降雨”叫做“落雨”,雨水也就是“天落水”。你可知道,在这个多雨的特大城市,每年天降雨水达24亿立方米,若以自来水平均梯度水费计价,其价值高达近百亿元。

 

 

 

 

  是否可以变废为宝,让“天落水”物尽其用?18日,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与地方水务、绿化等部门研讨透露,上海正采用产学合作方式打造“雨水银行”,相关技术已在上海市2017年度重大建设项目——浦东滨江沿岸绿色贯通大通道项目中,通过工程实践得以示范性应用。

 

 

提高“再生水”比例,助推海绵城市

  我国是优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年用水量已经突破6000亿立方米,但其中的再生水资源仅占1%,十分“绿色”的生态用水也仅占1.7%。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部分雨水甚至已成为河道、湖泊、农田、林地等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信息处负责人介绍,与北方某些城市相比,上海建设“海绵城市”有一些天生优势,比如上海地下水水位高,有些地方地下1米以下便有地下水,但这也带来某些不适合,如下沉式公园建设等,因此必须精心选用“再生水”适宜技术。

  从上海世博会荷兰鹿特丹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治水智慧,到德国拥有的世界最先进的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经过大量综合研究,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与高新企业上海十方生态园林联合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运用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双季轮作”: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在非雨季将生态净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林地浇灌,形成了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的上海版“雨水银行”。

  据测算,以1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为例,整个系统只要建设一个560立方米的面源雨水收集池,以及140立方米的净水储蓄池,就能做到全年浇灌水的生态平衡,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雨水生态再利用的复合经济价值,直接助推海绵城市建设。整个系统不仅占有地面资源的比例小,维护营运费用也比用自来水浇灌植物成本低、效果好,更有益于植物的成活与生长。

 

 

 

靠植物和矿石,实现“双重生态过滤”

      “雨水收集后,必须通过‘生态过滤’才能再利用,第一重靠植物,第二重靠矿石,”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教授介绍,这一系统的核心,并不是将上海的雨水直接渗排为地下水加以利用,而是先要实现“双重生态过滤”—— 一是通过特殊结构的绿化坡地及特种植物根系,进行生态净化过滤;二是通过特殊矿石过滤基坑的净化吸附过滤,将其转化成优质与可再利用的水源,才将这种“储蓄”用于非雨季节的浇灌水。

  记者获悉,在浦东滨江沿岸绿色贯通的大通道项目中,相关技术正得到示范应用。同时,该系统还配套有远程智能水质监控系统,可实时有效监控、检测净化后储蓄水的水质与水况,让老百姓通过智能显示屏就直观地看清环境中的水生态,也让政府监管部门远程可视化监控身边水质、水况,确保生长在公共绿地的植物源源不断获得循环再生的优质浇灌水。

  当前,还需利用生态驳岸,以及从世界范围优选引进具有天然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改良上海河道湖泊水质——面对这些涉及民生和生态福利的科创工程,官产学研多方正协同攻关,让曾经未尽其用反受其害的雨水,演化为美化卓越城市的可用良材。

  上海市水务局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上海主要依靠河网蓄水,而瞬时的大量雨洪有时会造成城市内涝,除了河道就主要依靠排水泵站,因此管好雨水这样的生态水资源,需要增加各种“缓存”手段,与以“河长制”为代表的河道整治机制有机结合。

 

 

记者|徐瑞哲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中新社|上海学者打造“雨水银行” 生态利用雨水

中新社app|上海学者探索生态利用雨水 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解放日报头版|上海版“雨水银行”正示范应用

上海日报|Rain bank planned to offset water shortage

新民晚报|华东师大今天发布生态科创新成果 双重过滤雨水变宝 3月18日 A05

新民网|华师大生态科创新成果 双重过滤让申城雨水变废为宝

第一教育|如何让雨水在上海更有用?华师大专家正试着打造“雨水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