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海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S)第八次学术沙龙暨华东师大第六次青年城市论坛(YUF)在我校举行,本次沙龙由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部经济学院共同主办,这也是该学术沙龙首次由我校组织举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我校等校内外经济领域的8位青年学者先后做报告,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辉文教授、同济大学钟宁桦教授等受邀对论文进行点评。本次沙龙由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晨晖学者张传勇博士主持。

上海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S)学术沙龙是由上海经济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自发形成的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沙龙,起源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工作室”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的“公共利益论坛”。2014年至今每半年举办1次,由沪上高校轮流主办,基于公开征文并从中精选8篇左右的论文进行交流,以期通过上海市内青年学者的常态化交流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青年经济学家的培育,已形成较大的影响。
本次学术沙龙遴选出8篇论论文进行汇报。首先,我校博士生赵景汇报了她与董直庆教授的合作论文“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技术结构和生产率增长路径”,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我国在总体上呈现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特点,然而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现有技术结构不耦合,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横向考察存量资本在地区间的再配置效应发现,多数年份存在明显的地区间资本错配现象,因此各地区在不断投入生产要素的同时,要着重考虑技术进步偏向性与技术结构的合意性。随后,来自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的陈强远博士汇报了题为“区域环境规制政策为何总趋异——基于地区贸易壁垒的新视角”的论文。通过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设构建一个区域环境规制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考察了在地区竞争制度背景下地区贸易壁垒降低对区域环境规制力度差异的影响机制,发现随着地区贸易壁垒的逐渐消失,欠发达地区会选择更为宽松的环境规制政策,而发达地区则相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差距不断拉大。最后提出实行官员任期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以提高地方考核体系的环境权重,环境保护系统应进行垂直管理。第三篇论文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的刘志阔博士汇报,题目为“国企改革与企业负债:基于进入退出的分解”,论文将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负债率的下降在进入退出的角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了分解,发现2008年以后负债率的下降主要由非国有企业“去杠杆”所导致,而存续国有企业在“加杠杆”。高负债率的国有企业退出概率明显降低,僵尸国企的存续概率明显上升,国有企业对于非国有企业信贷挤出显著上升。因此,当前“去杠杆”政策应主要针对僵尸国企进行,并让信贷资源更多配置到非国有企业。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周晓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篇有意思的论文报告"Buying Reputation as a Signal of Quality Evidence from an Online Marketplace",通过对参加淘宝“评论有礼”活动的商家销售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活动的返现数额很低,但是由于“评论有礼”充当了信号显示的作用,通常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卖家和商品质量较高的卖家会选择参与该活动,而且这些卖家的销量都有所上升。整体上来说,评论字数更长反馈速度更快,好评率也有所减少,说明买家理解“评论有礼”的信号作用。

下半场由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刘冲博士作题为“政治激励、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流动性创造”的报告,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代表地方干预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与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发现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会加强对城商行的资本监管,进而降低了城商行信贷投放,银监局局长的监管执行约束了市委书记对信贷的干预。随后,来自厦门大学的蓝嘉俊博士生报告了其与方颖教授等合作的论文“性别比失衡对婚姻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一孩政策’准自然实验的实证分析”,利用“一孩政策”所促使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这一外生冲击,考察性别比失衡对男性和女性在婚姻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性别比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农村男性结婚的可能,使农村夫妇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差异变大,而这些对城市夫妇的影响不显著;在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比变量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工作时间,对工作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来自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马超博士作了题为“事前补偿还是事后补偿:流动人口医疗服务的机会不平等与城乡医保统筹”的报告,借鉴机会平等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医保统筹问题的理论框架,对个体医疗服务利用的户籍机会不平等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补偿原则下,不同的政策使得农业流动人口面临的户籍机会不平等程度不同,认为医保改革应该更注重公平性原则。最后,来自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于子洋报告了其与陆铭教授等合作的研究“屁股决定脑袋——信息能否改变态度的田野实验”,实验形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给出,在问卷中随机给出一则新闻,通过设计的问题测度受试者接收信息前后态度的改变。研究发现,正向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其对于外来人口的作用是正向的,而对于上海本地居民却产生了负面消极的作用,上海本地人口对于外来人口的态度显著变差。

会议期间,与会的老师和同学针对相应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也为报告论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稿件来源:城市发展研究院 张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