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

发布日期: 2016-09-07   浏览次数 254

生态环境首入协同发展评价体系探索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经济带和城市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和活力所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新时期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占据着核心战略地位,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的实现。华东师大曾刚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在2015年版“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于830日在上海发布。此次发布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长江经济带研究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

  发布会由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岳教授主持。来自于学界、政界、商界领域的资深专家、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吉余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社联党组原书记张颢瀚,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大学邓玲,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清,上海市宝山区原区委书记、现任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上海交运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斯福民,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原参事左学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华东师大党委原副书记、城市发展研究院现任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我校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等专家学者,华东师大社科处、文科发展中心、宣传部等部门领导也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副校长汪荣明代表学校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2016年是国家切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重要年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发布,而城市研究和长江领域研究,一直是华东师大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的重点。研究团队在2015年指数的基础上,在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上对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尤其是加强了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领域的指标,以增强该指数的科学性。“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是年度指数,希望课题组能够坚持不懈、再接再厉,将这一指数打造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排行榜和长江研究学术品牌;也希望各方开展更为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为长江经济带的研究、中国的城市研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研究团队领衔专家曾刚教授对该指数作详细介绍

  研究团队领衔专家、曾刚教授从理论依据、研制方法、研究发现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该指数作了详细的介绍。“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基于区域发展趋势的全球视野、新常态下的中国战略抉择、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在需求三大尺度视角,以增长极、复合生态系统等理论为科学基础,聚焦于城市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对外服务能力以及生态保护能力,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大领域16个指标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团队基于加权平均、自然断裂点分析和空间可视化等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与四个专题领域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总体态势、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城市组团分布图

  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呈现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三大组团、八大二级城市子群格局,城市协同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特点;从城市协同发展驱动因子来看,经济是基础,交流服务、科技创新是支撑,生态保护是方向;跨界协同治理体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产业协同创新、城市体系优化等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工作抓手。

  研究还发现,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与其位序近似服从Zipf的规模位序分布规律,预示着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增长极辐射带动效应。而生态保护协同能力对长江经济带城市整体协同发展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绝大多数城市尚未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长江经济带绿色协调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空间分布图(2016)

  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协同发展能力的内部差距显著。借助自然断裂点分析方法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为“五级格局”,即(1)龙头城市(上海):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能力位居榜首,但在生态保护领域略显不足。(2)高级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和南京),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节点城市,在生态保护领域表现突出,在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也拥有比较优势。(3)区域中心城市(成都、苏州、杭州、长沙、合肥、宁波、无锡、昆明、南通、南昌、温州、常州、镇江、徐州、贵阳、扬州),综合协同发展能力得分在43-19之间,但往往在特定专题领域表现突出,如成都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科创中心,昆明是辐射西部、联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航空节点,长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生态集约型城市,苏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杭州和合肥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科技创新重镇,南通、镇江等则在生态保护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4)地方中心城市(包括排名第21101位的襄阳、芜湖、盐城、泰州、资阳、台州、绍兴等81座城市),得分在18-7之间,这类城市总体协同能力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大多是地方性经济中心,个别专业化城市依赖特殊自然禀赋(如部分旅游城市、矿业城市)在个别领域有较强的对外服务功能,协同发展能力提升空间较大。(5)地方城市(包括排名第102110位的攀枝花、昭通、铜仁、毕节、安顺、娄底、衢州、保山、六盘水等9座城市),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弱,与前四类城市差距悬殊,普遍存在的两大困境,一是生态保护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短板,而其他领域又不突出,二是对外联系强度很低,几乎没有任何突出的对外服务功能。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保护协同能力空间分布图(2016)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专题排行榜显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保护四个专题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力相辅相成,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交流服务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是经济发展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生态发展能力与其他三个领域协同发展能力的相关性较弱。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改善不会自动带来生态改善,这期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协同发展战略措施。科技创新虽然一般会促进节能减排,但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内的科技创新显然仍以经济收益为主,对绿色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仍待提高。

  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排行榜(2015)相比,2106年排名变化较大的是那些无论是2016年还是2015年排名都在20名以后的城市,这主要是由于那些整体协同发展能力不强的中小城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生态保护做得很好,有(尤其是一些矿业城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尚可但是生态破坏很严重。其中资阳、内江、巴中、南充、遂宁、自贡、随州、亳州、六安、抚州是排名上升最大的十大城市;而攀枝花、淮南、娄底、衢州、马鞍山、嘉兴、铜陵、黄石、乐山、新余则成为排名下降最大的十大城市。

 

与会专家对该指数进行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对该指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受陈吉余院士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纪文研究员宣读了专家综合评审意见,认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016年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6)》研究,很好地响应了习总书记的号召,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衡量生态协同发展能力的指标,对于引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方向、加强长江经济带上城市间互动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指数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理论依据充分,研究方法先进,研究结论可靠,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具有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

  发布会上,研究团队成员、与会专家和媒体代表就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华东师大党委原副书记、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作总结讲话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成为我校在长江经济带研究和城市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品牌之一

  华东师大党委原副书记、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作总结讲话,他对校内外各方研究力量的支持和课题组研究团队的努力付出表示感谢,也希望该指数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入和提升,使得我校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和城市研究的传统得以延续和突破。

  据悉,2015年7月28日,曾刚教授领衔的团队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首次发布了指数,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也成为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长江经济带研究和城市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