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我院成功举办建校64周年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 2015-10-28   浏览次数 89

     20151019日下午,我院在中山北路校区地理馆301室举办了庆祝建校64周年学术报告会。我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副院长张永岳教授、我院全体青年教师、博士后,以及来自天津工业大学、我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部分师生参与研讨。本次报告会由城市发展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张传勇博士主持。

张永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的报告。通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基本面的梳理和回顾,结合具体数据,从市场走势、企业战略、融资途径、产品类型等多个维度对今后房地产市场走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我院青年教师张传勇、王丰龙和易臻真以及博士后罗峰、宋艳姣等结合自己近期的研究关注做了学术报告。

张传勇博士作了题为《有钱真的有闲吗?——基于家庭住房产权、财富总量与旅游支出的视角》的报告。报告基于近年来中国家庭旅游支出逐年增长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考察家庭住房所有权和财富总量对旅游支出的影响。王丰龙博士作了题为《人往高处走?——居住迁移与主观幸福感变化研究》的报告。基于北京市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居住迁移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首先梳理了居住迁移对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假说。随后,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人在搬迁后经历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说明城市内部的居住迁移提供了居民更好地满足日常需求的机会。多层次分析模型的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主要受社区环境、住房所有权、住房类型、日常活动等变化的影响。易臻真博士作了题为《抗争还是退出?——国企职员劳动争议中的行为路径选择分析》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当前社会转型与国企改制所带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变化,同时将研究对象落在了上海的两家差异化的国有企业之上,集中讨论了不同企业的职员在劳动争议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路径,通过详实的案例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开放竞争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职业市场的形成,并且从中归纳出了劳动作为一种可行能力的发展路径。罗峰博士作了题为《“诉苦”:从革命年代到个体化社会——基于上海市复员军人“诉苦”行为的研究》的报告。报告描绘了上海市复员军人上访行动中的诉苦现象,通过比较中国革命年代作为政治动员的重要手段的诉苦和当前个体化社会中城市底层群体的诉苦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差异,总结出了其作为弱者的武器的具体特征,同时将这种转变归纳到了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这一大潮中加以考量,折射出了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思考。宋艳姣博士作了题为《“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现象透析:基于人口空间流动和婚恋地选择偏好研究》的报告。通过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大龄未婚群体存在总量和结构失衡两方面问题,其中中国农村未婚男性和城市未婚女性现象最为凸出。数据显示,未婚群体有较强的婚恋地偏好选择,其中“城市剩女”比“农村剩男”偏好更为显著。未婚群体在选择配偶时会优先选择出生地及相邻省份,导致婚姻市场结构失衡难以有效解决。

本次报告会引起了参与师生的极大兴趣,报告会上,与会师生就以上报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互动交流。最后,我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对本次校庆学术报告会做总结和点评。他说,举办学术报告会,不仅有利于展示我院教师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推进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平台的建设;希望今后每月能举办一次类似的学术报告会,以期增进学术交流并不断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