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暨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成立仪式举行

发布日期: 2015-10-21   浏览次数 197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敬老、养老、乐老等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1018日,正值重阳节前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举办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这也是学校64周年校庆学术月和城市发展研究院成立两周年的的重要活动之一。原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理事长胡延照,中国红十字会老龄事业部部长李强胜,台湾大学儿少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台湾永庆基金会代表薛承泰教授,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世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主任邹经宇,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教务长李彦颐,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教授,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上海医药集团董事长楼定波,上海新东苑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星言,福建海都公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帅斌彬等出席。华东师大副校长汪荣明、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城市发展研究院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教授和副主任徐余新等出席,校内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养老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论坛由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主持。

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暨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成立仪式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原上海市副市长、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理事长胡延照出席并讲话

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主持论坛

  汪荣明在致辞中对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两岸四地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港台及大陆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养老研究和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可为空间,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于去年成立了“养老事业研究中心”,和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实务部门和养老企业广泛合作,论坛的举办和养老联盟的筹建,将在推动养老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挖潜养老产业发展和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方面做出更有力的探索,也是对养老敬老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诠释和发扬。

联盟特聘请养老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

  与会专家围绕“城市养老与城市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台湾大学薛承泰教授以台湾老龄化与长照制度为例,介绍了台湾地区在养老领域的先进经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主任邹经宇教授从城市人居环境角度,分享了推行积极老龄化策略的相关思考;华东师大桂世勋教授从学术研究角度强调了未来养老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性;邓世雄则就失智老人的护理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教授则从产业的角度畅谈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希望;上海中医药大学副书记胡鸿毅教授就现代养老服务业中传统医学的角色问题进行了探讨;陈星言女士则以新东苑快乐家园的经验为例,讲述了积极养老的理念;福建海都公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帅斌彬女士结合养老未来发展趋势和互联网下的O2O模式,畅谈了居家养老和生活服务的发展空间。

与会专家围绕“城市养老与城市治理”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论坛上,还启动了“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揭牌仪式。由城市发展研究院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拓教授宣读“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建倡议书”,倡议怀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互助之心,进一步促进两岸四地城市养老的经验交流与携手合作,进一步共同探索更适合华人养老的新思路和新做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人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为推进成立养老联盟的进程,还聘请了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女士担任顾问,聘请发起单位的代表担任委员。胡延照向他们一一颁发了聘书。

“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揭牌

养老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拓宣读“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建倡议书”

  论坛下半场,与会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该环节由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教务长李彦颐主持。楼定波、帅斌彬、乌丹星、薛承泰、华东师大养老事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徐余新作为主嘉宾参与了互动交流。与会嘉宾对城市养老经验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积极老龄化正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未来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术界、企业界之间在敬老养老问题上达成共识,官产学研等各方合力协作,推动积极老龄化进入新的阶段。

与会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最后,胡延照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对促进两岸四地城市养老问题交流与合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国目前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正成为两岸城市当前重大的现实问题。随着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由消极转向积极,“积极老龄化”概念所引发的“健康”、“参与”、“保障”三大维度将“阳光型养老”的需求提上日程,如何进一步破解这一议题,需要两岸四地广大有识之士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努力;他对该论坛和“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充满了期待。

 

文|城市发展研究院 图|潘晨华 主页题图|出版社王嘉琳 编辑|吕安琪

 

 

媒体关注

文汇报|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在沪举行——照护失智老人将成世界难题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2020年,地球将成为一个“老年人星球”:75岁以上的“老老人”在老年人群体中比例越来越高,将使我们的老龄化进入加速度时代,而对失智和失能老人的照护更将成为全世界的难题。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学者还是产业界,应该从现在开始,研究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每一个细节。重阳节前夕,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上的主要话题。来自两岸四地的学者们讨论了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论坛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正式揭牌成立,并且发布了《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联盟筹建倡议书》,倡议怀着关爱之心、责任之心、互助之心,进一步促进两岸四地城市养老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共同探索适合华人养老的新思路和新做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人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

全球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  

  调查发现,2030年全球都将进入老龄社会,全世界除了非洲地区65岁老龄人口只占10%,其余地区都将超过20%。中国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长期的少子化使得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更明显加快。  

  如果根据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来定义老龄化社会的话,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目前老龄化社会已近在眼前。调查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17%,日本的这一比例去年就已超过了25%。目前,中国两岸四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为12%左右,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欧盟国家的水平,2040年将与日本比肩。  

  “这既与两岸四地的总合生育率逐年走低密切相关,也与人口寿命的延长有关。”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薛承泰教授称,仅以台湾为例,台湾在上世纪50年代是全世界总合生育率最高的地区,但2003年却是全世界最低,这一“台湾奇迹”使得台湾地区的老龄化加速明显。  

  这不仅是台湾的现状,也是两岸四地将共同面临的问题。据估算,2017年到2018年之间,两岸四地都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025年将进入超高龄社会也只需78年。仍以台湾为例,到2060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2%7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5%

每三秒钟增一位失智老人

  “高龄化社会的关键难题是对失智老人的照顾。因为80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中,失智老人的比例远远高于60岁到79岁之间的比例,其差距甚至可达10倍。”一位从事养老研究的学者在昨天的论坛上透露,全世界每三秒钟就增加一位失智老人,从2005年到现在,全世界的失智老人数翻了一倍以上。单单是中国大陆的失智老人,在2012年有617万人,到2017年将超过800万人。在上海,6064岁常住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仅占0.65%,但在80岁以上常住高龄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3.11%。而在台湾,老年人中失能人口比例现在已经达到33%以上。因此,未来养老最严峻的问题将是失智和失能老人的照护。  

  全球用于失智老人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总花费在2010年达到了6040亿美元,2015年会达到8180亿美元,2018年将超过一万亿美元。资金的重大缺口和加入老年人长期照顾产业的人力资源缺口成为两岸四地共同的问题。以台湾为例,该地区现在的护理人员中有70%左右是印尼人员,一旦这些东南亚的劳务输出国不再输出劳动力,老年人护理都将成为问题。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投入长期照顾产业”的问题备受关注。因为即将长期持续的少子化社会,使得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意愿和能力降低,这更使养老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

照护机构不能只图高大上 

  在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说,目前上海失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并不高,甚至在短期内还会有下降的趋势,但要关注的是未来几年内出现增长后将如何应对。根据统计,上海80岁以上高龄的户籍老人数的年增长率自2014年开始低于60岁以上户籍人口的年增长率,“这是因为80年前的抗战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惯性影响。但根据预测,到2025年这一增长率又会进入上升通道。”  

  他提出,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于养老产业的扶持,导致中国大陆包括上海有相当一部分新建或正在筹建的养老服务机构,设计建造时往往贪大求高。不久前,桂世勋参与浦东某养老机构的规划咨询时,该机构提出要造高尔夫球场,“这样的机构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养老机构连大堂都要达到四星级、五星级宾馆的要求,这会提高养老和长期照护的整体成本,却与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无甚关联。”  

  桂世勋认为,目前养老服务机构并没有考虑如何更多吸纳部分甚至严重失能或者失智的老年人,更没有考虑到现在入住的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经过几年、十几年逐渐失能或失智后,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长期照护问题。  

  “从2025年开始,上海高龄老人将进入人数快速增长的通道,将从目前的70万左右达到2045年的180万,这部分人中失智失能老人将有相当一部分,我们的养老照护体系必须要考虑到面向未来,这才是我们将面临的难题。”桂世勋说。

 

阅读原文

 

 

其他媒体阅读:

人民网|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解放日报|申城八旬以上老人2017年起负增长

文汇报|首届“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在沪举行——照护失智老人将成世界难题

新民晚报|人社部将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专家在沪热议退休养老话题——延迟退休应“先女后男”小步慢走

青年报|两岸四地城市养老论坛在沪举行专家提议延迟退休可“先女后男”

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 两岸四地共议城市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