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0日,以我校林拓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我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及其评估研究”开题论证会暨首届中国行政区划国际论坛和“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李伟、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区划处长燕翀、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俊芳、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王德忠,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纽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我校副校长汪荣明、文科发展中心主任费斌,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原主任刘君德教授,我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刚教授,以及地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社会发展学院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加。会议由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国振教授主持。

林拓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暨首届中国行政区划国际论坛举行
汪荣明在致辞中说,由林拓教授率领的团队,依托多年的积累,联合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成功中标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获准立项的“新型城镇化下我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及其评估研究”,是行政区划领域首个国家重大项目,表明学术界对我校相关研究的充分肯定。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根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要求,围绕有关议题,深入进行交流,努力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希望中国行政区划论坛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充分凝聚智慧,服务决策、促进发展、增进共识,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论坛。

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李伟代表区划地名司首先对重大项目开题暨首届中国行政区划国际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对该重大项目研究提出重要的指导意见,他指出,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政权稳定、管理绩效、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关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布局等长远战略问题。行政区划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行政区划关系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行政区划调整优化的本质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关系再调整的过程。行政区划调整必须慎之又慎,科学论证,必须以深厚的理论和战略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论证评估制度与程序。他希望行政区划研究工作,一是要拓展行政区划管理顶层设计宏观战略的研究广度;二是要强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具体工作的理论研究的深度,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区划理论研究框架;三是要加强经常性行政区划理论研究的团队建设力度。最后,他表示,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将大力支持与华东师大共建的“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进一步探讨建立行政区划全国专家库的可能性;中国行政区划国际论坛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促进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对全面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李伟副司长致辞
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王德忠也发表了致辞,他希望此项课题的研究和本次论坛的举行能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王德忠教授致辞
在开题论证之前,举行了双方共建的“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区划地名司李伟副司长、燕翀处长、上海市政府研究室王德忠主任和我校汪荣明副校长等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华东师大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共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课题首席专家林拓教授作开题报告。该课题联合了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高水平团队展开研究。他主要从问题意识、主攻目标、总体框架和重点任务等主要方面对课题做了介绍。

首席专家林拓教授汇报课题情况
当今中国城镇化也已经成为全国行政区划创新变化的关键动力。尤为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放眼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过半之后,很多国家的行政区划也往往发生显著变动,从而引发国家治理的空间重组。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确实有力地助推了城镇化进程,但今后仍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行政区划设置优化将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因此,课题确立了以下三个主攻目标:一是揭示城镇化与政区演变机理及其趋向,探索我国行政区划未来20~30年的前景框架及其战略方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基础的合理构建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明确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储备,探索科学评估体系及其监测机制,为政区调整前预判、调整中策略、调整后评估的全过程提供参考模式;三是推进中国特色行政区划的理论构建,在现代国家整体性治理的新视角下重新审视重要理论命题,为中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会议现场
在随后的一天半的国际论坛里,与会专家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充分展开交流。其中,刘君德教授结合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就行政区经济理论作了深入系统的重要演讲。专家们还围绕课题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方法、成果的验证和应用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