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9日,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在上海临港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创新与实践”,与会人士围绕临港新城未来发展、上海工业升级、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
上海身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如何更好地在区域内实现资源整合,整体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实力,是近几年业界持续探讨的话题。在论坛上,瞭望智库董事长叶俊东表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计划、“一带一路”等规划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发展战略。当前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更应重视做好内陆地区开发开放,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叶俊东引用数据称,长江经济带GDP总量约占全国45%以上,2014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9个地区的GDP增速均超过了7.4%的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长江经济带具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产业分布合理,人力资源优越,市场广阔的优势。凭借强大的长江水运能力和高铁的速度助力为中西部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长江中游城市群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速”。
叶俊东将长江经济带称为“黄金腰带”,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条黄金腰带是中国城市类型最丰富,辐射空间最广阔的区域。可以实现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叶俊东进一步阐释称,“拥有一条河流是得天独厚的幸运,国外有很多例子,比如伦敦有泰晤士河等等,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然禀赋优势,又是一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中国城市的更大幸运则是长江的串联,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带动力不是单个城市所能比拟的”。“可以想像在这条黄金腰带上,有上海自贸区的龙头带动作用,长江经济带具有复制和推广的巨大潜力,从而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开放水平”,叶俊东最后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也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寄予厚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这种强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它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
陆大道表示,第一,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流域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4,农业生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40%,由此造就了强大的农业基础。长江上游和中游具有大规模的水能资源,为工业和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二,流域已经发展起来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和高级制造业基础,其中原材料工业和以交通运输工具、机电设备和电器产品、重型和精密机械、航天航空及****等为主的制造业占全国突出地位。第三,流域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综合性运输通道。第四,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中包括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城市群以及武汉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和导向性的重点区域,应在交通、信息、能源、城市发展以及对内对外贸易平台等方面予以能力上的保障,科学的空间组织,以保障经济带的整体性和高水平的产业竞争力”,陆大道同时强调,长江经济带不需要类似“东北振兴规划”那样,由中央政府给予种种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不需要明确划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则表示,长江经济带是支撑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战略。但目前,长江经济带内部联系仍相对比较弱。他建议,发展长江经济带必须要有三要素,即共同协商的机构、支撑内部的服务体系、共同发展的良好契机。
对此,曾刚给出了七条建议。第一,设立长江经济带建设委员会。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组建长江经济带建设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第二,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网络系统。实现长江流域的互动发展,合理分工,为此必须要有更好的协商机制。上海港不应该再更大拓展,而是把码头建设在其他地方。第三,制定并实施长江生态修复与生态网络联建方案。第四,优先启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合作网络。包括制定前瞻性科学方案;创新跨界合作机制。第五,创新长江经济带产业的跨界合作体制机制。第六,完善全球网络。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增长,国际组织的影响必将进一步的增强。第七,以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弱化政府经济控制能力,强化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功能,为跨界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