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刚: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参加新闻发布会,陆大道院士、李景源委员、阎晓辉书记的指导,我们有跨越东中西的研究团队,同时得到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等大力支持,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有甘肃省政府,广大媒体强大的后援团支持,对我们来讲是非常荣幸和重要的工作。
2014年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很好地实现了深化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律和内涵的认识,更清楚地摸清现状或者找准问题,更好地确定生态城市未来建设的目标,制定建设方案和策略,实现最终的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面的领导和专家作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我就不多讲了。我个人觉得生态城市建设确实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国际趋势还是从国家需求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中国现阶段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的态势,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GDP总量占全球的10%,但是我们的能耗已经占了全球的20%,我们的炭排放量占全球25%,就是说我们树大招风,或者说我们的树木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维护,做得不好,大国的崛起,我们在全球总量的比重上升,不但不会带来福利,还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开展这项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想谈三方面的建议或者思考:
第一,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生态城市是我们的共识,但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能满足中国的需求或者是全世界的期待,包括中央领导提的具体目标,我们首先要做到针对现实问题,针对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还要引发一些关键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院士大会上也讲了,中国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城市建设有需求。同时也对我们科技创新,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谋求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和平崛起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顶层设计,重视调动社会的广泛力量,要使官、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
第二,对未来来讲,现在大家觉得比较重要,但是怎么做?要重视跨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合作,跨越城市的行政边界,行政管制范围的合作。现在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刚才讲到的雾霾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问题应该是非常多,各个地方在积极探索,比如北京附近的河北省制定了2014年要计划淘汰1500万吨的粗钢,1000万吨水泥和18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的生产能力。在山东省,莱芜和泰州两个地级市之间围绕水跨界治理达成了协议。我们看到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可持续还不太强,长效机制还没有落实。我自己认为,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架构,通过条约规范跨界环境治理合作。展望未来,跨界合作应该,也必将成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和在不同的文件里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问题,我们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污染源控制,如果没有跨界合作,污染源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尝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
第三,生态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工具,中央制定要求在新一轮改革中重视市场工具的运用,我们现在工作的关键是怎么把大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大家知道,在国家发改委统一的协调之下,中国七个省市的炭交易市场已经启航了,但目前的交易量10亿人民币都不到,我们看一下全球,全球在2009年时炭交易额的总规模已经超过1千亿美元,现在应该接近2千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对未来世界、未来人类发展将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我们的潜力很大。中国是一个对外经济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在控制炭排放方面,中国肩负重任,同时控制碳排放也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基于这么一个认识,下一步展望未来,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的撰写,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我建议,在确定目标的情况下,进一步在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合作机制的建设,市场手段的运作方面,包括刚才李老师讲的,关于人的素质,以人为本的发展上,能够更多地开展工作,使得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上更高的台阶。我们不仅要对全国人民有一个说法,应该对世界人民有一个交待。今年上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上海发布了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国际评估报告,充分肯定了崇明生态岛的建设经验,并计划将上海崇明岛经验编入联合国的绿色发展教材中,我作为国际评估报告的主要参与方之一,感觉效果非常好。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中英文报告发布也给生态城市绿皮书的撰写和发布工作提供了借鉴。
非常感谢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也感谢相关领导对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