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长三角议事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的上海角色

发布日期: 2019-12-26   浏览次数 96

范剑勇

2019-11-28 16:1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支撑点之一,是中央转移支付的重要税收来源,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和谐、西部地区稳定等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为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开放示范、江海联动发展的重要窗口与节点,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有必要对现有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布局重新审视,以上海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的高度、发挥上海市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合理规划长三角内部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产业集群机制的阶段演变与科技创新的网络化作用
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在历史与理论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与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网络化作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已经改变了以往产业集群机制与表现形式。
第一,传统制造业的集群机制。在这一阶段,制造业集中在某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上下游产业链分布在5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生产、市场销售、产品信息、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研发等流动均在这一范围内,如海宁的皮革城、桐乡濮院镇羊毛衫市场等待。
第二,总部经济式的制造业集群机制。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的研发、营销与生产发生空间上的分离,研发与营销主要集中在市场信息发达、研发人才集中的大城市,生产部门被分离到周边地区、甚至较远的跨省区域。这一阶段的要点是核心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交通设施的改善使得生产部门被剥离出来,产业内垂直一体化现象发生。
第三,数字经济引领+柔性智能制造+全球创新网络形成的制造业集群新机制。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使得企业、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降到足够低的程度,数字资源、数字资产累积到足够丰富的程度,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此时企业基于这类数字资产,进行模型化分析,获取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催生出以销定产的新生产方式,而不是以往以大规模见长、体现规模经济的旧生产模式,突出和注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并以智能化柔性化为特征。
从供给方来讲,凭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产品研发由全球各地的人才经过协同创新来完成,即创新的全球网络化。此时,每一件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均可能处于世界前沿甚至领先水平,企业所在地——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创新节点的重要性。
长三角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及上海的地位
长三角地区现有制造业产业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对比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总体上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海的地位如何?本处从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分布现状、上海应发挥的作用入手进行阐述。
(一)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布局
按企业地址的经纬度,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放置于中国地图中,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的苏锡常地区,没有覆盖到浙江省的嘉兴、绍兴、宁波地区。也就是说,从长三角地区狭小的空间范围看,浙北地区的嘉兴等城市制造业发展相对欠缺,使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显得非常不协调,很扎眼。
对照深圳与东莞的产业分布关系,深圳与东莞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制造业研发、营销中心(深圳)+制造生产腹地(东莞)的紧密关系。上海与长三角腹地城市的关系,如能再现类似深圳与东莞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成就的紧密关系,那么,在一定意义上,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就取得了成功。
首先,这种紧密关系在空间上必须毗邻,一般在100公里左右的范围之间;其次,腹地的制造业必须足够发达,才能很好地响应中心地的研发营销地位。因此,从这一模式出发,能够满足上海研发营销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苏州,嘉兴要等到制造业足够发达,才能达到条件,目前是等待破茧而出。退一步讲,只有嘉兴市经济发展了,作为上海的腹地城市,其基础才算夯实。
总结起来,按照深圳与东莞的产业空间模式,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谋篇布局的空间是上海+苏州与嘉兴。
(二)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期间宣布,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增设科创板。后者意味着,中央已经着手推动上海成为继深圳之后、全国第二个科技创新中心,今后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对本区域内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倾斜。也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龙头——上海成为开放示范、科技创新的全球窗口性城市。
在推动制造业集群向第二、三阶段发展的进程中,上海理应成为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即使在第二阶段的进程中,目前上海这一角色还没有突显出来,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上海科创中心位于浦东的张江高科园区,但从与腹地的空间联系上,应该位于浦西松江或闵行区更适宜;第二,上海的研发营销中心与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腹地关系,远没有深圳与东莞之间关系紧密;第三,上海科创中心服务于周边地区的能力不足,其输出功能有待加强。
上海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向标杆城市看齐:以全球创新关键网络节点的视野来制定政策。虽然上海正在向制造业集群的第二阶段跑步前进,但是,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第三阶段的产业集群前进,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或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罗全球最顶尖人才参与制造业产品的各个环节设计与研发,使得制造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已经不是中国的研发中心,而是汇集了全球的研发人才参与其中,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网络节点城市。
第二,鼓励上海市及长三角城市企业走出去收购兼并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合理吸纳科技人才,将其纳入企业研发的全球化网络培育计划,推动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发展,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依靠信息技术,进行全球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企业的研发网络已不是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放眼于全球网络、全球视野,研发出来的产品将处于全球前沿甚至领先水平。
第三,鼓励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以博大的胸怀,鼓励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融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将国外最先进的科技信息带入中国,有利于上海建立与国外前沿科技人才的网络关系,发展与巩固类似的科技网络关系,有利于上海这一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城市的地位确立。
第四,发挥上海向周边城市服务功能,创立各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直接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咨询等服务。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在辐射周边城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制造业、服务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其界限已经模糊。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模型分析与机器学习,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迅速提升腹地城市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进而增进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第五,嘉兴作为上海科技龙头的最直接腹地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苏州来说,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木桶原理,其最短的板决定了木桶盛水的能力。同样,如果嘉兴市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那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战略将得不到有效地落实与实施。嘉兴的主要策略是有效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接受上海科技创新的辐射。
(作者范剑勇系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