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研究院新闻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正式出版

发布日期: 2019-01-08   浏览次数 47

我校城市发展研究院曾刚、王丰龙等编著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研究报告》于2018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延续了前两年的研制思路,并进一步引进了生态风险、城市韧性等新的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概念,以创新和生态结合的“绿色发展”为核心,确立了“绿色·创新·安全”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点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规模-位序分析等科学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报告指出,在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不断有效形成和扩大的条件下,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和发展,各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合理利用、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地区发展差距可控化,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先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大都市区、城市群还是大河流域经济区,乃至欧盟这样的超大型跨国区域,都在致力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从中国经济发展方略来看,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区域战略部署也越来越强调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作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在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地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腹地的同时,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为要素的高效、快速流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产业结构类似,为跨地区产业链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实现打造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国家目标,要求从传统的基于本地集聚开发的地方集群竞争向着眼于经济带总体的流域集群网络优化的方向转型。

20178月,在上海举行的“2017首届国际科创园区(上海) 博览会” 上,长江经济带区域和上海科创中心园区云集了来自长江沿岸省市的40多家科技企业。如何以产业为切入点实现合作内容和机制的突破,共同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园区管理者和企业探索的课题。早在201510月,上海张江高新区就联合武汉东湖高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南京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在上海成立了“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截至2016年年底,已有51家长江经济带的高新区申请加入园区联盟, “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 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正式开通,联动效应和聚合效应不断显现。201639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长江经济带92市统计局近几年来公布的统计资料,采用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个领域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权平均并求和的计算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计算,根据综合计算结果,上海、南京、武汉、苏州、成都、重庆、长沙、合肥、南通、南昌10个城市居排行榜的前10名。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存在上海一个全经济带的中心和南京、苏州、合肥、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间协同发展能力水平差异不大,已步入一体化阶段,是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发展的样板。

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多部中央层面政策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对流域各个城市间统筹兼顾和协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放眼未来,长江经济带亟须通过顶层设计,坚持以创新驱动绿色产业,从而走出一条长期稳健的发展道路。要加速推进中央与长江流域各个地方政府间的责权改革,加快构建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的分层协同发展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工具,发挥社会动员机制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的创新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下半年发布,2015年和2016年指数研究成果被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并且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国家智库报告”系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曾 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王丰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主观幸福感、政治地理学和长江经济带,对居住迁移、交通行为、地理学思想史和计量地理等领域也有所涉猎。目前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相关成果主要发表于《Housing Studies》、《Urban Geography》、《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